入夏以来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,碧草覆地、繁花盛开、生机盎然。
走进阿拉善盟市区,九龙园、沙生植物园、营盘山城市公园等营造出“城在林中、道在绿中、人在景中”的美好景象。
(相关资料图)
来到阿拉善盟城边,贺兰草原、敖包婚庆生态公园、丁香生态园、南田湿地公园等,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映入眼帘。
踏入阿拉善高新区,2家国家级和4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,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。
纵观阿拉善沙海,在腾格里沙漠、乌兰布和沙漠部分边缘地区形成两条大型防沙、阻沙“锁边”防护林草带,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、乌兰布和沙漠的前移扩展危害,形成“绿带锁黄龙”的壮丽景观。
良好的生态底色和经济活力,使阿拉善成为西北部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地,在日前举办的阿拉善SEE第十届中国企业绿色契约论坛上,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(以下简称阿拉善盟林草局)党组书记、副局长潘竞军提到,邀请各地企业家齐聚阿拉善,携手绿色发展、共创美好未来。
生态着色
为绿色发展奠定基础
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大、人口最少的盟市,阿拉善盟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沙漠最多、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。资料显示,2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阿拉善,沙化土地面积达19.69万平方公里。在此背景下,生态保护和建设成为阿拉善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。
“阿拉善是一个广为传颂的蒙古语,其汉语的意思就是五彩斑斓之地。”潘竞军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。
为了还阿拉善绿水青山的美丽风貌,阿拉善盟林草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全力推进绿化造林等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工作,努力让绿色成为阿拉善高质量发展更加鲜明的底色。
多年来,阿拉善盟以天然林资源保护、三北防护林、退耕还林还草、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等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工程为依托,以社会公益造林项目为补充,采取灌乔草相结合、封飞造相结合的林草治沙技术及措施,大力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,逐步形成飞播造林种草、围栏封育、人工造林种草“三位一体”的防沙治沙生态屏障建设格局。
随着贺兰山与额济纳胡杨林两大林区、自然保护地、天然灌木林为主体框架的生态安全屏障逐步形成,阿拉善盟草原和森林资源总面积分别达到13251.97万亩和3001万亩,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.96%增加到8.37%,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%达到23.18%。
良好的生态体系建设离不开社会各界支持,早在2014年,阿拉善盟林草局与由近百名企业家组成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合作,打造“一亿棵梭梭”项目,以2014年至2023年十年时间为跨度,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1亿棵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,恢复200万亩荒漠植被,改善当地生态环境,遏制荒漠化趋势。截至2022年底,项目累计种植梭梭等沙生植物约7843万棵,种植面积达到170万亩。
“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,要久久为功。”潘竞军说。阿拉善的生态环境不仅与全盟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,更关系着我国华北、东北、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。
故此,在着力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,阿拉善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,重拳出击整治环境保护突出问题。对腾格里工业园区、贺兰山自然保护区、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实施“铁腕”生态治理,通过多种整治措施,有效解决了一些过去存在的顽瘴痼疾。如今,腾格里工业园区旧区企业和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小洗煤厂全部拆除,并实施了地面种草植树绿化措施;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耕地全部实现退耕。
产业赋能
为群众增收插上翅膀
既要生态优,也要经济强。在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中,阿拉善盟把沙漠生态劣势变为资源优势,依托梭梭林等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,向沙漠要绿色、要效益,因地制宜着力培育肉苁蓉、锁阳、沙地葡萄、文冠果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,实现生态治理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。
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,目前,通过“一亿棵梭梭”项目的500多户阿拉善农牧民中,有超半成的项目户在已成型的梭梭林中接种肉苁蓉,在“转产不转移”的可持续发展路上涌现出一批乡村致富带头人。
依托肉苁蓉、锁阳等沙草充足的原料资源,阿拉善盟先后培育和引进44家企业投资沙产业,大力实施“企业+基地+科研+合作社+农牧民”的产业化模式发展沙产业,形成集种植、加工、生产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,加工转化率达到68%。
推动产业、节能、公益融合发展是阿拉善盟政府牵头、企业协作的一项创举。除了“一亿棵梭梭”项目,阿拉善盟还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开展了“节水小米”绿洲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项目,在阿拉善形成一套“环保公益组织+政府+社区”的综合节水模式,并系统化培育“节水小米”相关产品,为农户增收打通新渠道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底,阿拉善地区累计种植节水小米超3.3万亩,参与农户累计达757户,总产量约9600吨。
为了进一步扩大“节水小米”项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,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筹备成立企业以解决农户种植小米的销路,同时注册“任小米”品牌,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动小米实现种植到销售的闭环式发展。
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周洲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,绿色发展不但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,同时也推动社会经济体系全面转型、升级加速。在这个过程中,唯有各方力量多元参与,才能打造创新融合、多方共赢、具有多重价值的绿色增长与治理模式。
能源转型
为经济提速注入动力
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,是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(以下简称阿拉善高新区)、乌兰布和示范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、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,也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、改善能源结构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,对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、培育发展新动能、推进园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,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。阿拉善盟土地幅员辽阔,风、光资源丰富,新能源可利用资源总量达10亿千瓦,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围绕新定位新要求,阿拉善高新区、乌兰布和示范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,积极谋划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布局,加快壮大现代能源经济、发展新能源产业,持续拓宽消纳渠道,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底,阿拉善高新区、乌兰布和示范区积极实施新能源项目9个,项目总投资31.49亿元,总装机规模56.83万千瓦;项目已并网4个,总装机规模14.6万千瓦;项目总投资21.42亿元,完成年度投资计划95%。
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的煤矸石回填区上,占地6500余亩的光伏板整齐排列,成为戈壁滩上亮丽的风景。今年4月15日,由中铁二十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大唐阿拉善兰山二期200兆瓦光伏治矿项目正式实现全容量发电运行。“项目部挂图作战,划分责任区,责任到人。为确保项目如期并网,大干高峰时期日均作业人数达1400余人。项目建成以后,每年可替代标煤约13万吨,二氧化碳减排约37万吨,预计年发电量3亿千瓦时。”中铁二十局大唐阿拉善兰山二期200兆瓦光伏治矿项目经理马科伟说。
此外,不久前的2022年底,中广核阿拉善2万千瓦分散式风电项目成功实现并网发电。“该项目对优化区域能源结构,服务地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,为地方绿色转型,实现国家‘碳达峰、碳中和’3060战略目标注入强劲动力。”阿拉善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。
中国城市报记者:王楠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南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